“在我的意識里,因為基層干部調離,村民依依不舍掉下眼淚的場景多發生在影視劇或者小說中,直到我在雁翅鎮下馬嶺村見到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談到第一書記要回原單位時,她的淚水溢滿了眼眶。”這是北京市門頭溝區委黨校一名干部在自己的調研報告里寫下的一段話。是什么打動了這位干部,又是何事讓村里的老人依依不舍?一切都要從故事的主人公,下馬嶺村第一書記侯迎明說起。
2016年,作為北京市軍隊離休退休干部亞運村休養所的一名轉業軍人,侯迎明選擇了到門頭溝區雁翅鎮下馬嶺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談起初衷,他毫不掩飾自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我的老家是河南省的一個農村,我父親曾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近40年。我小時候經常看到父親為村民操勞忙碌的身影,他在村里的威望非常高。父親深深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侯迎明有著豐富的從軍經歷。1990年他應征入伍,主動申請去西藏。1994年,考上昆明陸軍學院。后在西藏軍區五十三旅先后任排長、副連長、指導員、副教導員等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斗。直到2013年9月,他轉業到軍休系統,成為亞運村軍休所的一名干部。
在下馬嶺村擔任第一書記時,侯迎明的辦公室不大,一張床、一張桌子、兩張單人沙發,既是辦公室也是宿舍。在他入住辦公之前,這里只是村委會的一間庫房,整個房間沒有一扇窗戶,只靠一個敞開的玻璃門采光。“12月,山里已經很冷了,房間里只有一臺舊空調,夜里凍醒了再睡,睡了再被凍醒,就這樣熬過了第一夜。”談及初到村里的情景,住宿、飲水、吃飯、上廁所都極為不便,但環境的艱苦并沒有讓侯迎明打過退堂鼓,因為他是一名曾在高原上受過嚴格訓練的軍人。
駐村期間,侯迎明經常走村入戶,到村民家坐一坐,摸清村民的真實想法,吸取好的意見建議。為了解決村子蘋果銷售難的問題,他積極主動聯系市民政局、社會組織到村里收購蘋果,同時對村里125畝土地進行流轉,種植矮化密植蘋果新品種,幫助村里進行產業升級。
下馬嶺村是一個低收入村,村子環境差,房屋破敗不堪,如今已變成另一番模樣。侯迎明指著村子不遠處河灘里升級改造中的矮化密植蘋果園和新建的圍欄、指著馬路對面的文化墻、指著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從日常飲水、吃飯、一周一次的上下班,到如何融入“兩委”班子和群眾,再到黨建工作、精準幫扶工作,他談了很多,宛如下馬嶺村就是他的家鄉,村民就是他的親人。
村里80多歲的陳鳳蘭老人,一遍又一遍和記者分享著侯書記的好,談他平日里是如何關照著她的。“自從侯書記來了,就經常關心我的生活,送米、送面、送油,現在黨的政策好啊,我這老婆子心里也舒坦!”老奶奶的眼神中透著真誠,這是她的心里話。而村里其他老人也是如此,談起侯書記,都是滿口的夸贊。
對于群眾的贊揚,侯迎明表現得謙虛,他說:“其實,我在村里給老百姓也做不出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我深知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定要保持好黨員的形象,我要盡我所能,使村民感受到黨的溫暖,在村民心中留下黨的良好形象,踐行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給年輕黨員樹一面旗幟,做下馬嶺村的服務員。”
今年4月,侯迎明結束了為期兩年的駐村工作,雖然他的第一書記工作畫上了句號,但他對下馬嶺村的幫扶熱心并沒停止。在他的牽線搭橋下,作為派出單位,北京市軍休辦將繼續做好對下馬嶺村的幫扶工作,幫助村子早日建成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