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采訪村民。
海拔300米至1000多米,459戶村民居住在半山腰至山頂,這就是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良口鄉燕茶村。
三江侗族自治縣地處云貴高原邊緣,桂、湘、黔三省(區)交界處,是全國尚未脫貧摘帽的52個貧困縣之一。燕茶村距離縣城30多公里,下轄燕子、大茶、布交、光塘四個自然屯,全村2萬余畝土地中,有1.5萬余畝是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可耕地少,燕茶村成為三江縣深度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7戶1227人。脫貧攻堅戰打響后,三江縣將改善道路交通作為突破口,穩步推進全縣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受益“暢通工程”,燕茶村先后修建了出行路、產業路和求學路,讓農產品走出深山,貧困人口減少至18戶83人,整村脫貧摘帽指日可待。
初秋時節,記者走進燕茶村,一睹道路修通后給小山村帶來的巨大改變。
出行路,曾經的痛點
對于20多年前村里的樣子,村民們至今記憶猶新:無路、無水、無電,想去一趟縣城,要翻越大小七八個山頭,步行4個多小時。“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曾是燕茶村民出行的真實寫照。
“小時候跟著父親去縣城賣杉樹種子,天不亮就得出門,打著手電筒在山間穿行。到了縣城,種子全賣了也掙不了幾個錢,只能換點肥肉回家煉豬油。油渣就是好菜,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一口。”村黨支部書記吳明益回憶說,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窮,他的夢想就是快點長大,走出大山。大專畢業后,吳明益和幾個村民一道去了廣東、深圳等地打工。
因為沒有路,有的上了年紀的村民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大山,出去的年輕人就更不愿意回來了。路成為燕茶村村民最大的心病,1995年,在前任老書記的動員下,村民扛著鋤頭、鐵鍬,自發修路。幾個月后,一條不足3米寬的泥巴路從村里延伸至山下,這成為燕茶村修的第一條路。
“泥巴路凹凸不平,晴天還好,一到雨天,稍不留神就摔得渾身是泥。”村委會副主任楊新運說,泥巴路修好的第二年,他的妻子懷孕生產,因為路不好,外面的車不愿意進村,楊新運只能用木板車拉著妻子走了近兩個小時土路,到山下的和里村等車,所幸一輛路過的卡車把妻子及時送到縣城醫院。
改變發生在2008年。那一年,燕茶村利用政府扶貧資金,將泥巴路硬化成3.5米寬的水泥路。通路那天,全村人開心得像過年,腿腳不便的老人,也在家人攙扶下來到村口,看一看、走一走這條水泥路。此后,村民到縣城賣農特產品,騎摩托車只需一個小時,早上出門不耽誤回家吃午飯。不久,電線桿、線纜等材料方便地運到山上,村里很快通了電,家家戶戶告別了煤油燈。村里還鋪設了3.6萬米水管管網,建了10座蓄水池,村民的飲水難題也迎刃而解。
2018年,借力扶貧政策,燕茶村又將下山路拓寬至4.5米。雖然村民出行便利了,但燕茶村的經濟依舊在縣鄉墊底。吳明益講了一個故事:村民楊明福當年將砍伐的20立方米杉木拉到縣城銷售,忙了幾天也沒掙多少錢。原因是要請人首先將杉木扛到村口,人工成本高,“要想徹底擺脫貧窮,還得繼續修路。”
燕茶村產業路航拍圖。
產業路,富民的拐點
燕茶村種植茶葉有20多年歷史,品種為“福云6號”,因為品質好、上市早,被譽為“中國早春第一茶”,可令人尷尬的是,好茶卻賣不上好價錢。駐村第一書記彭海賓說,茶葉從采摘到加工,最佳時間為兩小時。村民上山采茶,路上要耗時40分鐘至1小時,很多采茶村民為了多采一點茶,常常自備午飯。但早上采的茶,放到下午或者傍晚,茶青變紅,價格就上不去,每斤茶只能賣二三塊錢。
2017年2月,燕茶村在山腰啟動修建長7.8公里、寬4.5米的環山路,將燕子、大茶、布交三個自然屯的林區、稻田和茶園串聯起來,村民們稱之為“產業路”。
燕子屯村民吳本清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6月,原本在外務工的吳本清回到村里,成為一名扶貧信息員。說起回村原因,吳本清坦言,這條產業路正好經過他家茶園,可以隨采隨賣,還有人開車到茶園田頭收購,過去二三塊一斤的茶葉現在能賣到10多塊。去年,吳本清家6畝茶園掙了3萬多,加上扶貧信息員每月還有2000元收入。“在村里掙的也不少,還能陪家人,以后就不出去了。”吳本清說。
2017年下半年,燕茶村經過征集村民意見,開始修建從燕子屯盤旋至山頂的路,并將4個自然屯的通屯道路全部打通硬化。至此,燕茶村的路已將沿途產業基地連接起來了。
茶葉和油茶是燕茶村的兩大產業,產業路打通后,全村茶葉種植從過去2000多畝增長至3500畝,油茶從3000畝增長至5000畝。“村里未脫貧的18戶83人,有勞動能力的都有了產業,沒有勞動能力的也有兜底保障。整村脫貧大有希望。” 吳明益告訴記者,村“兩委”努力將油茶樹培育成“致富樹”。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吳榮新,由于他家的幾畝雜樹林多年無人打理,現在他砍伐了所有雜樹,種上了油茶樹,今年脫貧摘帽妥妥的。
燕茶村村民以侗族、苗族為主,木質吊腳樓是他們的傳統民居,以前很多吊腳樓年久失修成了危樓。去年,村民楊明福一家搬進新房,圓了安居夢。他告訴記者,產業路修通后,杉木每立方售價是原來的5倍,2018年他掙了10多萬。“住進磚瓦房,出門水泥路,這日子越過越有勁了。” 楊明福幸福洋溢。據了解,燕茶村459戶居民住房已全部達標,其中建新房的有116戶。
上學路硬化前,布交屯的孩子們每天結伴上學。 黎寒池攝
求學路,希望的原點
燕子小學坐落于燕子屯,在校學生124名。校內只有一棟教學樓,6個年級6間教室。
布交屯是距離燕子小學最遠的一個屯,有3.5公里,屯內31名孩子在燕子小學讀書,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6歲。為了上學,孩子們每天要翻山步行幾個小時,上學不僅是個腦力活,更是個“體力活”。
由于此前的產業路是沿著大山修建的,孩子們上學若全走產業路得繞行半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布交屯孩子們往往抄近道走1公里左右的山間小路,而且這條路蜿蜒崎嶇,其中有一段路旁還是落差幾百米的峭壁。
今年36歲的龍榮富是布交屯村民,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有3個孩子,大女兒龍蘇敏9月份開學后去鎮里讀初中,一個小女兒和兒子還在燕子小學讀三年級和一年級。“我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所以無論多困難,都堅持供3個孩子讀書。”龍榮富告訴記者,唯一讓他放心不下的就是這條上學的路,一到雨季山路濕滑,孩子們摔跤是常事。
為了安全,每天早上6點半,布交屯的31個孩子相約一起去上學,高年級的學生走在前后,低年級的走在中間。“他們非常懂事,無論天寒酷暑、刮風下雨,始終相隨相伴,從沒有一人遲到請假。”燕子小學校長楊明保告訴記者,每年寒暑假或者開學前,布交屯都會召集村民對這條的山間小路進行除草。村民們盼望著能盡快打通這條“梗阻之路”“希望之路”。
今年暑假,燕茶村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結對幫扶單位中國農業銀行主動出資,幫助燕茶村打通并硬化了這條“卡脖子路”的求學路,坡度大的地方壘砌了臺階,有峭壁的一側裝上了欄桿,村民們懸著的心終于落下了。
近日,龍蘇敏的大女兒趕在開學前,在這條路上來來回回走了很多遍,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她不用再為弟弟妹妹的上學安全擔心了,“山里的孩子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我會好好學習,努力考上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