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龍蝦的收成不錯,除去成本,大概有10萬元的利潤,明年我準備在現在的基礎上,再流轉300畝土地,同時探索小龍蝦深加工,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增收。”江蘇省泰興市濱江鎮稻漁家庭農場負責人張國際說,他對“稻蝦共養”模式充滿了信心。
初秋時節,走進濱江鎮新星村,只見綠油油的稻子抽出新穗,稻田里的小龍蝦時不時探出身子。從去年開始,這里探索的“稻蝦共養”模式,讓村民開啟了稻田“淘金”新渠道。
圖為張國際收獲龍蝦時的情景
濱江鎮新星村緊鄰長江,是鑲嵌在長江生態廊道上的一顆明珠。2018年以前,村里的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成立農業合作社,在稻麥兩季模式下,產業結構單一,土地產出效率并不高。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背景下,如何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增加農民收入,成為新星村正努力探索并期待解決的命題。
去年開始,新星村“兩委”班子成員協同村里的養殖大戶,邀請有關部門對水、土壤等指標進行檢測,大家一致認為新星村的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適合發展“稻蝦共養”,可以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破解農民增收難題。
“稻蝦共養”模式,即在水稻田里養殖小龍蝦,選取優質品種水稻育秧,不施農藥化肥,小龍蝦還可以吃掉害蟲,其排泄糞便又成為水稻的有機肥料,實現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雙贏。新星村黨總支書記王忠成介紹說,去年春天開始,新星村領導班子成員協同種糧大戶赴湖北潛江、江蘇盱眙等擁有成熟“稻蝦共養”技術的地方考察學習,村里規劃了1800畝示范區,種植大戶張國際帶頭發展了300畝“稻蝦共養”示范田。
經過一年的摸索,今年夏天,張國際的300畝試驗田里出售小龍蝦實現純利10萬元,同時還帶動了周邊10余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現在,我們的小龍蝦供不應求,即將收獲的水稻也已經被預訂一空。”張國際說,要搶占市場,打響新星村自己的小龍蝦品牌,就必須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種植戶加入到“稻蝦共養”模式中來。
“稻蝦共養”示范區“一田雙收”取得初步成功,周邊農戶也開始加入其中,村里土地流轉費用每畝達到1200元,畝均效益達到3500元,農民土里“淘金”的夢想有了“落腳點”。
然而,張國際又有了新的想法:單靠出售小龍蝦,利潤不大,并且受市場影響較大,為此他籌備起小龍蝦深加工。“我們準備探索速凍小龍蝦、開袋即食小龍蝦等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張國際如是說。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古詩詞里的美好鄉村生活愿景在新星村漸漸成為現實,一只小龍蝦,串起了水稻綠色種植和產品深加工的致富產業鏈。據王忠成介紹,2018年,新星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00元,預計今年可達246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