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我所在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進駐山東省樂陵市,主要服務對象是楊安鎮及所屬5個村(社區)。隊伍中的10名同志,雖然不少人都在農村長大,但基層工作經驗并不豐富。
來之前,我們對工作難度有心理準備,也提前琢磨出一些工作思路。然而,真正來到駐地,才發現好多派不上用場。比如,在我們之前的設想中,建設現代化蔬菜大棚是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在山東其他地區也都有成功案例。然而,深入調研后才發現,這條路子在楊安鎮并不現實。
原來,楊安鎮素有“味都”“調味品第一鎮”的美譽,這里集中了100多家調味品生產企業,也是全國重要的調味品集散地。很多百姓靠著經營調味品生意,率先富了起來。附近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不錯的致富機會。正因如此,楊安鎮的勞動力成本要高出周邊地區一截。建設蔬菜大棚,很可能連人手都招不到。
這個細節,不深入基層是難以發現的。拿捏尺度,成了我們來到基層最先領悟到的“幫扶理念”。所謂尺度,就是在幫扶過程中,切忌想當然,也要避免理所當然,更不要想著“包辦一切”,做到“幫辦不包辦,服務不干預”。
把握好幫扶尺度,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充分調動起被幫扶地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和其他鄉鎮比較,楊安鎮不缺產業基礎,但在村居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仍相對落后,也缺少系統的規劃和設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與鎮黨政負責人、專家學者一起,制定、研討、論證出當地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而具體到農村如何發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我們多次召集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民代表及鎮、管區負責人座談會,確定了5個村(社區)整體或專項發展規劃,讓當地干部和百姓唱主角。
目前,部分社區的綠化、道路改造和住房保溫工程已近完成,一些地方的美麗村居示范村建設規劃正在推進,幾個村子的整體遷建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已經完成前期測量、規劃等工作,5個村的部分產業項目即將落地。在基層這一年,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服務隊既要主動作為,也要實事求是;既要擔當奉獻,也要分清主次。我想,這一點對于所有下鄉干部開展幫扶工作,都是一條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