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壺關縣石坡鄉板安窯村,過去是全鄉“貧窮第一村”,現在嬗變為“旅游新村”,實現由“窮”變“富”,由“疲”轉“興”。支部書記秦忠賢說,脫貧攻堅中,干部群眾摸到了三個竅門:上聽鄉領導、提升基層“組織力”,中靠工作隊、夯實產業“發展力”,下依村黨員、壯大集體“硬實力”。
上聽鄉領導,提升基層“組織力”
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屆鄉黨委、政府,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干事的”、“干大事的”。黨委書記陳虎斌、政府鄉長牛晨耕一班人,沒有像過去一樣,只抓大村、路邊村,而是“盯住”像板安窯這樣的小村,強化支部引領,推行黨支部、村支部書記“星級管理”,落實脫貧攻堅責任清單,構建“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脫貧攻堅責任鏈。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包聯了21戶貧困戶55口貧困人口,量化了黨員“積分爭星”的肩上責任,把群眾增收、危房改造、十個清零等要求,設置到了“積分爭星”指標中,調動全村黨員發揮先鋒作用,催生“黨內帶黨外、黨員帶全員”聯動效應,夯實了村黨支部引領脫貧攻堅的基礎,提升了黨支部的“組織力”。
中靠工作隊、夯實產業“發展力”
板安窯村工作隊,是長治學院師范分院。工作隊長李振玉帶領隊員李志明、郝紅恩兩人,認真落實鄉黨委政府脫貧攻堅的硬性要求,吃住在村,調研在村,謀劃在前,針對“地荒著、房空著、路窄著、人走著、增收慢著”的現狀,提出了“修好路、興好業、調好產、移好民”的“四好”工作思路。2015年,拓寬改造了出村路,彎少了、坡小了、路平了、硬化了,群眾滿意度提高了。
在產業發展上,堅持“藥旅融合”,優化“以藥興旅、以旅促收、藥旅融合”的發展路徑,堅持“中藥材撬動大產業”,建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中藥產業基地86余畝。2018年,新建了光伏發電。2019年,鄉村旅游開始起步,規劃建設避暑山莊,計劃在明年達到200多張訂位,保證人人能掙錢,戶戶有收入。同時,組織9戶28人進行了移民搬遷,分散安置2戶10人,集中安置7戶18人。
下依村黨員,壯大集體“硬實力”
在鄉黨委領導、工作隊指導下,村黨支部大力實施村集體經濟“達標清零”工程,用好用活120.1萬元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年收益10%,實現村民年分紅12萬元,群眾每年人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
集體經濟強了,為民服務有實力了。黨支部、村委會從提升服務群眾質效入手,新建了文化室、衛生室、代辦點,極大提升服務群眾功能和實效;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黨員人人一個衛生責任區,群眾家家垃圾不落地,實現了路干凈、人富裕、環境美,村內實現了“大事小事大家議、大錢小錢大家定、事好事壞大家評”。
現在的板安窯村,是旅客“口口相傳”的原生態村。進入村莊,微風徐徐,花枝搖曳,舉目遠眺,綠色喜人。環境美,人更美。72歲的秦秋付,去年患食道癌住院治療,花費醫療費共計11萬多元,個人只承擔了6千多元,現在恢復的很健康。鄉干部、工作隊每次入戶,他老婆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黨的政策真是好!我家老頭醫療費花了那么多錢,自家只出6000多。”分到集中安置房的貧困戶也說,“沒有黨的惠民政策,我們這一生就只能在這山溝里度過了,去縣城居住就是個夢。”全村群眾正按照鄉黨委的部署,全力培育“板安窯生態旅游名片”。
板安窯村的“大變遷”,充分說明“三個必須”:脫貧攻堅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必須有一個過硬的黨支部,必須找準一個致富產業。這樣,才能讓鄉村美起來,產業興起來,農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