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醋莊后村第一書記呂美榮(中)走訪老人。
臨沂市是山東省脫貧攻堅兩個重點市之一。到2019年底,全市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基本“歸零”。臨沂市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離不開駐村第一書記的傾情付出。2012年以來,臨沂市共選派8275名優秀機關干部到4067個自然村任第一書記,實現了軟弱渙散村、省定貧困村、扶貧工作重點村全覆蓋。
第一書記來了
村黨組織變強了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沒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村莊的發展就無從談起。1994年至2017年,蘭山區柳青街道朱高村先后換了11任村班子,有4名黨組織書記被依法處理,黨群、干群關系復雜。2018年,第一書記吳鳳廣到任后,從打造堅強有力村班子入手,實現了班子由弱到強的蝶變。
蘭陵縣向城鎮卜樓村第一書記創新“田園黨建”模式,讓“黨員賽在農田、實績亮在眼前”,充分調動了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蔬香門遞”田園綜合體項目實現資產性收益68萬元,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468戶813人,帶動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1400余元。
臨沂市第一書記把抓班子、育骨干、強隊伍作為首要任務。9年來,新建黨組織172個,調整選配支部書記828名,調整選配村“兩委”1792名,培養后備干部1.1萬名,新發展黨員7673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3萬名。
第一書記來了
集體家底厚實了
蘭山區方城鎮郭興莊村是一個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第一書記文濤任職以來協調資金1200余萬元,成立了以村集體為主導,村集體、村民入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臨沂興賢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興辦肉牛養殖場項目,每年集體收入增加30余萬元。
費縣馬莊鎮上合村第一書記陳東明用三個月的時間把村內近10年的舊賬理清,對村內776畝集體土地進行重新測量,補收往年承包費70多萬,并將土地重新發包,每年增收30萬元。
蒙陰縣野店鎮毛坪村四面環山,栽植蘋果近萬畝。第一書記楊曉飛依據產業優勢,積極探索“電商平臺+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趟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好路子。
臨沂市駐村第一書記立足實際抓產業、抓項目,有效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9年來,指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197個,招商引資50.5億元,新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光伏發電等增收項目6669個,減少貧困人口21.5萬,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第一書記來了
民心凝聚起來了
臨沂市城投集團兩位90后第一書記石駿杰、姚修伍,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全覆蓋走訪村民,不到兩個月時間,就為費縣薛莊鎮彩山前村爭取到村村通工程、供水工程、水庫加固工程、社區服務中心工程等4個項目,彩山前村先后被評為省級美麗村居、省級美麗鄉村、省級森林村居。蘭陵縣向城鎮道口村第一書記劉景棟,推動建設了志愿服務站、沂蒙精神閱讀角、文明實踐廣場、文明實踐百姓講堂、村史館等,組織村民成立“文藝志愿、農業生產、新華書屋、應急救援、宣傳宣講”五支服務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動,村莊的人氣被帶動起來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解決問題,最根本要靠制度。河東區梅家埠街道醋莊后村第一書記呂美榮,嚴格推行“四議兩公開”和“三務”公開制度,群眾對村干部越來越信服。村干部說:“以前工作大差不離就過去了,現在一張榜,群眾一目了然,再不好好干,丟不起那個人!”
臨沂第一書記始終把倡導文明新風,辦實事惠民生作為工作重點,不斷改善人居環境,積極推動文化扶貧、不僅改變了貧困村的村容村貌,也改變了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9年來,修建村級辦公場所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2500余處,健全管用制度8200余項,新上水利項目1952個,新建衛生室830個、學校643所、文體健身廣場2779個,讓群眾不僅過上好日子,還活出精氣神。
第一書記來了
留下許多感人故事
第一書記工作是臨沂的金字招牌,每屆任職期滿時,都有許多感人的場景,有的老百姓自發相送,有的送上錦旗,有的流下了熱淚……“一次書記行,一生書記情”,這是臨沂第一書記共同的誓言。
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第一書記季大勇,兩次主動申請擔任第一書記,承諾“當一天第一書記、做一生第一書記”,在原駐村興合村任期結束后,他撤點不撤心,累計回村百余次,至今村里還一直保留著他的辦公室兼宿舍,被褥等隔三差五有人晾曬。河東區八湖鎮付赤草坡村第一書記鄭長青,主動實施整村拆遷改造,父親病重期間,沒有請一天假,拆遷廢棄房屋400余間,無一起信訪;市統計局第一書記郭景昌連任三屆,6年來沒有請過一次假、休過一次公休;市交警支隊第一書記,為了節約成本無數次到建材市場、周邊縣區生產廠家考察,為工程建設節約成本近50萬元……
黨心換民心,黃土變成金。臨沂市第一書記始終牢記初心使命,把任職村當成踐行初心使命的舞臺,以讓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為己任,9年來,共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48.7萬人次,幫助解決實際問題8041個,讓任職村黨員群眾感受到了黨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