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昭覺縣各級黨組織變組織說教為利益驅動,引領帶動群眾脫貧奔康,不斷加快產業發展。全縣已摘帽的98個村,集體經濟全部達標,其中有2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萬元,有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過萬元。谷莫村和火普村,從各自實際出發,走出了兩種不同的綠色脫貧之路。 ——編者
谷莫村——
訂單農業+以獎代補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住的泥巴房、吃的是粗糧”,曾是谷莫村的寫照。近年來,村黨支部積極探索,找準黨建工作和精準脫貧結合點,采取支部推動、“訂單農業”“以獎代補”雙輪驅動的新路徑,有效促進農戶增收。
谷莫村實施支部+協會+農戶+愛心企業和人士的“訂單農業”模式。2018年,通過內引外聯,銷售商品價值6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達826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0萬元。
結合群眾發展意愿,谷莫村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以少量的資金或物資為引子,引導群眾積極發展生產。以閹雞產業為例,2018年,谷莫村以獎代補投入1.52萬元,撬動群眾資金6萬余元投入生產,養殖閹雞3000余只,實現產值40余萬元,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同時,提升了資金效益,有效緩解了扶貧資金短缺的問題。
如今,谷莫村形成核桃、烏金豬、蜂蜜、閹雞等種養殖業齊頭并進、產業發展長短結合、增收渠道多維融合的良好局面,被評為全國四個“最美村鎮精準扶貧典范”之一。
火普村——
黨支部+合作社+農戶
曾經的火普村,到處是雜亂歪斜的土坯房,低矮窄小,房間內陰暗臟亂,村民文化水平較低、掌握技術很少,是典型的“空殼村”。
近年來,村黨支部對全部貧困戶進行技能培訓,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統籌建成種養殖合作社。以村民入股、風險共擔的方式,發展大棚羊肚菌產業,以“借牛還牛”“借豬還豬”的方式,發展養殖產業,實現了種植養殖雙向發力,群眾和集體利益共享,既提高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增加了群眾收益。
2018年,戶均增收1.5萬余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00元,村民們不僅靠流轉土地獲得租金,而且在發展當地特色農牧產業的過程中親身參與并獲得收益。今年,村黨支部又規劃了30畝土地用于秋冬羊肚菌種植,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效應。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由昭覺縣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