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今年以來,江蘇省常熟市緊抓全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契機,積極探索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常熟路徑”。記者日前就此專訪常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潘浩。
記者:請問潘部長,常熟市推進全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工作的整體思路和預期目標是什么?
潘浩:為全面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常熟市委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緊扣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要求,在健全鄉村治理責任體系、制度體系、工作體系上作了許多積極實踐和有益探索,鄉村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今年,我們緊緊抓住全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這一契機,聚焦“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三項重點,以“五突出五推動”為主要抓手,明確了五個方面的17項具體舉措和30個重點項目,持續加強鄉村治理制度機制建設,不斷豐富完善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體系,積極構建“組織領導、多方協同、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鄉村治理模式,著力打造新時代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常熟路徑”。
記者:網格可以說是鄉村治理的最小單元,在加強網格化管理方面常熟是如何進行探索實踐的?
潘浩:我們主要在四個方面聚力用勁:一是劃細做實基層網格。按照管理服務半徑合適、治理力量能夠覆蓋、因地制宜務實管用的原則,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按照“1個網格覆蓋50戶,1名網格員聯絡10戶”標準,靈活科學劃分基層網格,推動基層治理“毛細血管”織得更密,“末梢傳感”植得更深。二是健全議事協商機制。建立“海棠有約”共商共辦議事協商機制,聚焦治理中需要市級部門共同研究解決的問題,組織職能部門赴現場開展共商共辦,今年以來,累計召開工作協調會74場,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127個。積極推動共商共辦機制向網格延伸,全面推廣“統一接待日”“有事好商量”做法,健全完善網格黨群議事機制,推動上級決策部署在網格得到貫徹、群眾疑問訴求在網格得到回應、各類矛盾糾紛在網格得到化解。三是推動資源集聚下沉。全面建立市、鎮領導和市級機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聯系制度,推動市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等領域600余個黨組織與村黨組織結對共建,每年為結對村解決1至2件惠民實事項目,今年以來,累計實施項目900余個。建立“服務下鄉·紅色代辦”工作機制,常態組織相關部門和水電氣、金融等民生單位,以及“兩代表一委員”“三官一律”等開展助農便民活動,把服務送到田間地頭,把溫暖送到群眾心坎。四是建好各類服務陣地。持續推動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與鎮、村綜合服務設施統籌建設使用,積極打造集理論宣講、文化傳播、便民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陣地。注重加大“家門口的微陣地”建設力度,利用村公共用房、閑置農房、農業產業基地等場所,打造550余個網格“紅色驛站”,推動各類陣地“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群眾常來”。
記者:數字賦能是當前鄉村治理的大趨勢,常熟市是如何做好鄉村“數治”文章的?
潘浩:我們注重以數字化手段推動鄉村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創新,一方面,鞏固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成果,以“數字鄉鎮一網統管平臺建設規范”獲蘇州市地方標準立項為突破口,全面建成鄉鎮集中指揮中心,構建扁平化、全域化、數字化指揮體系。同時,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積極創建“智慧農村”示范村,全市建成村級信息指揮分中心48個,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到73%以上。另一方面,健全完善黨員干部應急響應、下沉服務機制,創新開發“先鋒領治·碼上到”小程序,采取“組織派單、黨員接單”的方式,推動1.6萬余名在職黨員和2.4萬余名志愿者主動回居住地報到,認領服務崗位,建立起“平時管用、戰時頂用”的工作體系。
記者:鄉村要治理好,離不開一支過硬的基層隊伍,對此常熟市有哪些具體做法?
潘浩:我們主要把握了三個方面:一是把隊伍建好。著力推動村書記隊伍結構優化提升,全市村書記平均年齡45歲,大專以上學歷達98%。積極拓寬優秀村書記上升通道,探索“縣編鎮用”,市級層面統籌拿出50個事業編制,加大優秀村書記選聘事業人員力度,村書記干事創業勁頭越來越足。持續開展“定制村干”工作,累計委托揚州大學、蘇州農職院等定向培養農業農村人才487人,創新實施“海棠蓓蕾”培育工程,專項選拔53名年輕人才擔任興村特崗副書記,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農村摔打磨練,有效形成一批農村后備人才隊伍。二是把人員管好。全面落實縣鄉共管,健全完善村書記選拔任用、薪酬保障、培育提升等全鏈條管理制度體系,建立村干部政治聯審和定期會審制度,堅決將不合格人員擋在村“兩委”之外。建立“先鋒指數+”差異化考核機制,考準考實村干部履職成效,考核結果作為年終績效、評優評先、提拔使用的重要參考。三是把作用發揮好。推深做實“三提三知”工作法,全面推動鎮(街道)干部包村到戶、村干部走訪入戶、黨員常態聯戶,做到村情民意“一口清”。聚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黨員干部“宅前屋后三包”“周六下沉日”制度,市鎮黨政主要領導帶頭參加村莊清潔,以組織帶黨員、黨員帶群眾,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自我維護、自我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