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八軍彩架突圍戰紀念館 劉朝師 供圖
暮云重疊碧,遠樹淺深紅。我們彩架村山色秀美,穿村而過的小河,依山而建的白墻黑瓦小樓,講述紅色故事的生動墻繪,村民們熱情的招呼和燦爛的笑容,每一幀都是最美的風景,映襯著小山村的一派欣欣向榮。
彩架村是廣西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位于凌云縣下甲鎮東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9.5公里。如果來我們彩架打卡,在紅八軍彩村戰斗紀念碑前,講解員會給你細細講述:彩架村是1930年紅八軍突圍所在地。當年,龍州起義后,紅八軍第一縱隊決定北上右江地區與紅七軍會師,4月29日,在彩架村遭到國民黨桂軍駐百色警備旅圍堵,歷盡艱險,最終于當年10月在今廣西樂業縣上崗村與紅七軍會師。
革命年代,為生存突圍。和平年代,為美好生活“突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縣里為彩架村修建的弄福公路,被贊為人間奇跡,12道回頭彎在山間盤旋而上,上下都是懸崖峭壁。為修路,打通了3個隧道,填平了1個深洞,全線有11處絕壁,據當年參與的老村干部回憶,“都是一釬一錘鑿開的。”
弄福公路的修通打開了山門,暢通了致富通道。鄉村振興大道上,彩架村干部群眾發起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突圍”——發展桑蠶產業。目前,全村623戶中有413戶養蠶,桑園面積4800多畝,年產值800余萬元,養蠶戶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
不為人知的是,幾年前,我們這個偏遠的貧困村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村子窮、民風亂,打架斗毆是常有的事;直至決勝脫貧攻堅后接續鄉村振興,大家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種桑,錢包鼓起來了,生活也越過越紅火,基礎設施配套跟進了,道路通暢、私家車進門,各族群眾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
村黨支部在上級黨委的指導下,趁勢而上,大力推進鄉村治理。一方面,堅持黨建引領,整合黨員、青年志愿者等隊伍組成紅色治理網格,把全村劃分為15個網格,每名村干部負責聯系2個網格,在執行“一約五會”規定等日常生產生活中率先引領示范。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創新建立“黨建+鄰里自治”模式,同時通過“彩架議事亭”“紅色院壩會”“紅色公益基金”“干部回鄉·扮靚家園”等載體,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矛盾糾紛及時化解。
上下同欲者勝。依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村充分挖掘紅色資源,使各族群眾對紅八軍彩架突圍戰的崢嶸歲月耳熟能詳,革命傳統入腦、入心。藏在深山里的小村落有了質的改變,村容村貌越來越美,各族百姓團結和諧,曾經的“刺頭村”變成了文明村,百姓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2021年,我們村成功申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作為百色市的兩個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之一,我們乘勢而上,積極探索“紅色旅游+鄉村體驗+農特產品”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盤活各類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紅色民宿、餐飲休閑等,引進旅游開發公司,開發“唱一首紅軍歌”“吃一餐紅軍飯”“走一段紅軍路”“住一晚紅軍床”等“五個一”憶苦思甜體驗活動,帶動3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村級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引導婦女織售紅色飾品等紀念品,售賣村民自產黑木耳、黃金菇等農特產品,增加旅游收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90多年來,紅軍故事、紅色文化激勵著一代代彩架人。如今,我們要繼續把紅色歷史“講出來、唱起來、傳出去”,突出彩架特色,講好彩架故事,打造“紅色彩架”黨建品牌,打造一個生態宜居、富裕文明、美麗幸福、團結和諧的新彩架。
廣西凌云縣下甲鎮彩架村黨支部書記 張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