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張義民代表
“我最關心的,還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的論述,總書記說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這讓我感觸很深。”
張義民是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今年是他第一次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參加全國兩會。在他看來,上海市周邊鄉村雖然緊靠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善,但也存在地少人多的短板,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更多的應該考慮自己的強項、特色在哪里,進而把本村的優勢定位確立下來,一張藍圖繪到底。
張義民介紹,上海市的鄉村多為城郊村,基本走的是以種植業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如草莓季、圣女果季休閑采摘,發展民宿、露營燒烤,這些都能為合作社和村民帶來比較豐厚的收入。”
張義民所在的蘆勝村也不例外。該村位于黃浦江畔,距離上海市人民廣場約15公里,距離前灘約5公里,村委會將蘆勝村定位為“前灘后花園”。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目前村子里共有4家合作社,每年接待游客都超過10萬人次。張義民認為,對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周邊的農村而言,現階段要關注的已經不是村民們的“飯碗問題”,而是如何帶領村民們探索農業現代化。
據介紹,上海農民的收入大致分為四個部分,即土地租金收入、農場打工收入、家庭自住房屋出租的收入以及集體土地廠房出租的收入。在張義民看來,村民們的這種增收模式需要有所突破。他帶了兩個建議上兩會,一份是《關于總結全國農村改革試驗經驗進一步促進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立法建議》,另一份是《關于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政策的建議》。“這都是針對農民長效增收的建議。”他說。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探索中,張義民發現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定位還不夠明確,“以蘆勝村為例,我們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收入來源基本上靠租金收入和房屋出租的收入,四個合作社蓬勃發展的背后,村集體和村民無法通過股權收入得到進一步的增收,也沒有享受到產業發展的紅利。”
小組討論剛剛結束,張義民為村民們帶回一個好消息,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立法建議已經被全國人大采納,預計今年就能開啟相關法律的起草。
在來北京參會之前,張義民已經計劃好對村域范圍內4家合作社和1棟古建筑進行改造,由“繡花廠”改建的“天馬1990”產業園也被定位為文創、科創產業基地。這在喚醒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生產生活要素的同時,也遇到了空間不足、民宿辦證難、農家樂因無法達到商業化標準而擱淺等制度性難題。張義民由此感到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重要性,如何盤活更多“沉睡”的土地資源成了他的心結,這也是他另一份建議的由來。
“在現有的經驗下,鄉村振興還需要更多的創新,從而找到突破口,讓農民收入可以做到成倍增長和可持續。我所思考的,其實就是如何在村里‘挖一口井’,讓村民們今后源源不斷地有水喝。”張義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