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紅葉綠,陽光正好。3月5日下午,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高林村鎮麒麟店村西紅柿大棚內,十幾位游客正在愜意采摘。
“這款水果西紅柿酸甜爽脆,沙潤多汁,能吃出小時候的味道……從春節開始下果,現在每天采收1500斤,直銷北京、保定市場,供不應求。”地壟間、手機前,麒麟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利民一邊熟練地錄制短視頻發到抖音平臺,一邊“粉絲”們熱情地介紹道。
高林村鎮曾是聞名京津的“西紅柿之鄉”。以前,當地老輩人種菜勞累繁瑣,早起還要把西紅柿拉到幾里外的市場出售,按當地老輩人的話說:“夫妻倆一畝棚,一年到頭忙不停,辛苦還賺不到錢。”青年人不愿干,紛紛外出打工,一直面臨棚室老化、品種和技術更新不快、市場影響力降低的發展瓶頸。
2021年4月,多年在外辦企業的董利民回鄉,被選為村里的“當家人”。那年秋后,懷著提升傳統產業、帶動百姓共同富裕的信念,他聯合幾位“反哺”家鄉的有識之士,在村旁閑置的舊棚址上新建30畝高效日光溫室大棚。從育苗移栽、枝蔓上架,到開花結果、著色成熟,董利民帶著百姓在棚中忙碌,閑暇時錄制視頻,記錄西紅柿的生長過程,吸引大量“粉絲”關注、慕名采摘。
眼界開闊的董利民還請來了山東壽光專業師傅建棚,從北京農科院引進新優品種,由區農業局技術人員指導種管。自動卷簾機、水肥一體滴灌、溫濕度控制系統和無公害種植技術入棚,30畝大棚七個人輕松打理。
一部手機、百余條視頻,一頭連著大棚,一頭接著市場,很快就實現了農超對接、網上訂貨。大棚里,好“柿”連連,銷售火爆。大棚外,快遞、貨車開到地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標牌高大醒目,精心打造的休閑長廊、棚間觀光步道、西紅柿知識展示櫥窗,處處透著“科技范”“現代感”。附近想要致富的群眾紛紛趕來學習新型棚室、溫濕調控、新品繁育、現代營銷,蔬菜大棚變身為“新農技”課堂。
沉寂多年的“西紅柿之鄉”走紅網上網下。這不,董利民又張羅著牽頭成立西紅柿種植協會,協會+基地+農戶,傳播新技術,推進農旅融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