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真巴村嘎拉自然村,嫩黃色的崀那布(一種牧草)開滿群山,牦牛隨意地散步并啃噬小草。村后,1293株數百年的野生桃樹沐浴著西南季風抽枝散葉,為來年春天桃花節的漫山粉紅積蓄力量。
嘎拉村號稱西藏桃花村。2021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這里考察,和嘎拉村干部群眾聊家常、話增收、說發展??倳浿赋?,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這里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要落實好黨中央支持西藏發展政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記者走進村民家嶄新的藏式小樓,感受傳統的藏地風俗;徜徉栽種年代久遠的野生桃林,感受大地的勃勃生機;攀上觀景臺,鳥瞰尼洋河的深碧與色季拉山的壯美……這里的一切美好,正如刻在嘎拉村紅色研學主題教育展覽館出口處的一行詩句所形容的那樣——
“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
記者:您能否幫我們介紹下嘎拉村的歷史?
邊巴:嘎拉,藏語意為白色的巖石。村邊的河叫尼洋河,意思是仙女的眼淚。上世紀80年代,村民住兩層木板房,一層住牲畜、裝飼草,二層住著全家人。上世紀90年代國家林業改革前,全體村民主要收入靠“砍山”,砍山吃山,辛苦又危險,每逢伐木季和雨季,男人上山,女人在家擔驚受怕。林改禁止伐木,但在2000年前,不少人依然偷偷砍伐樹木做飯取暖。天然桃林沒人看護,也有村民迫于生計砍桃樹的。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前年到訪嘎拉村,請您回憶一下,總書記囑托了什么?
邊巴:對嘎拉村村民來說,2021年7月21日是難忘的一天。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嘎拉村。村民揮舞著潔白的哈達歡迎總書記,不少人流下了淚水。在嘎拉村,總書記停留了1個小時左右,詳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倳泴Σ刈迦罕姷囊笠箨P懷、諄諄囑托,至今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在村民達瓦堅參家,總書記仔細察看臥室、廚房、儲藏室、衛生間等,并同一家人圍坐在客廳里聊家常。達瓦堅參告訴總書記,這些年他們家靠著跑運輸、桃花節分紅、土地流轉、種植養殖,去年全家收入超過30萬元。總書記說,鄉親們的好日子得益于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也是你們自己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的。我們聽了,心里暖暖的。
記者:牢記囑托,推動鄉村振興,村里首先抓什么?
邊巴:我們堅持把黨建工作放在首位。我外出學習,發現發展好的村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黨組織凝聚力強。我在村工作18年,始終把促進班子團結、提升班子的戰斗力放在首位,遇到大事難事,都是黨員帶頭干,做出示范,帶動群眾跟上。黨組織書記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然后才能辦好想辦的事。
記者:一個村莊得到發展非一日之功。嘎拉村的文旅產業發達,是不是從文旅節開始的?
邊巴:總書記稱贊我們嘎拉村是“桃花源”。桃花確實是嘎拉村起飛的“發動機”。2000年前,村里的1293株古桃樹被分給農戶,僅僅維持基本養護。2002年前,隨著周邊到村里來觀賞桃花的人越來越多,村“兩委”萌生了發展桃花經濟的想法。自2002年以來,村里已成功舉辦20屆“林芝桃花文化旅游節”。今年的文旅節,村里接待游客1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00萬元。
抓住文旅節,村莊得到了大發展。嘎拉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13年的5萬元增加到了2021年的460萬元。2022年受到大環境影響,雖然村集體經濟降到132萬元,但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達到36000元。今年上半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已超過700萬元。下一步,除桃花觀光外,我們將繼續發展觀光采摘和騎馬、響箭等民俗文化活動,不斷增加群眾收入。
記者:20年來,嘎拉村大力推進生態價值轉換、農業綜合體及嘎拉桃花源等項目建設,你們在鄉村振興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邊巴:我們的感受有三點。其一,把祖輩留下的東西用好用足,桃花源、尼洋河等自然資源和藏地風俗風情,構成鄉村旅游的兩大要素。我們要幫群眾選取適合本地生態條件,農牧民容易參與的行業加以引導和扶持?,F在,群眾的認識水平也上來了,不再亂砍濫伐了,看到稍微粗點的桃枝有斷裂,村民都會小心地綁好。
其二,村“兩委”要敢于嘗試,前提是確保群眾利益。前些年,村里以一畝地800元的價格流轉了29戶農戶的桃地270畝,村集體統一流轉統一開發。文旅節期間,過去農戶自行擺攤,收益不均,村民之間矛盾大,衛生也不行。我們嘗試給攤位編號,全體村民15天輪換一次,促進公平,解決矛盾。接著又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把攤位經營權從個人手中收回,由村集體雇村民來經營,出工的有工資,收益歸全體村民分紅。后來,外村人來擺攤,有了新的矛盾。今年,村“兩委”決定對外來攤位進行競標,選擇一些村里沒有的業態比如咖啡、旅攝等,引入不少外地投資者,規范有序管理,增加村集體收入。
三是想辦法拉長旅游產業鏈。現在,村里打造了100多畝水果采摘園,種植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草,延長旅游時間。同時,推動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發展,促進了藏香豬肉、藏式木碗、桃花手串等多種產品進入了市場。產業鏈延長也拓展了新崗位,我們邀請村里的脫貧戶擔任廚師、餐廳服務員、商店銷售員。我們還在努力建設二次消費打卡點,目前二次消費的收入只占旅游總收入的25%,爭取明年提高到50%。
記者:桃花是天賜,機遇靠人抓。除了桃花,村里還有其他產業嗎?
邊巴:獨木不成林。桃花過去兩年為我們戶均增收13萬元,但只有桃花是不夠的。這些年我們努力抓住機遇,迎難而上。依托距離嘎拉村不遠的拉林高等級公路、拉林鐵路、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村“兩委”帶領村民大力發展運輸產業。除了喪失勞動力的家庭,村里幾乎家家跑運輸,貨車、裝卸機、挖掘機,各家都有一兩樣。近兩年,農牧民運輸隊共創收680萬元,確實做到了共同富裕不漏一人。
記者:守望相助,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總書記念茲在茲。你們平時是如何抓民族團結工作的?
邊巴:落實總書記囑托,我們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村中心廣場就叫團結廣場。我說一個小故事,你就能感受到。嘎拉村不少村民把自己的土地租給河南、四川等地的菜農耕種,彼此從無爭執,你送我菜,我回贈你肉和水果。村民才旦扎西就為菜農趙金艷送去了3頭牦牛。村民從菜農手里拿到的租金為每年每畝1500元,為什么一下子送了3頭牛?才旦扎西靦腆地回答:這個是不能用錢來算的!總書記指出的“這里是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盛開的地方”,早已成為嘎拉村的真實寫照。
記者 周靜文 李慧
通訊員 李世強 劉鵬程 李玉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