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20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簡稱《通知》),鼓勵村集體和農民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數量不斷增加,閑置宅基地和空閑農房不斷增多,如何“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本報介紹上海奉賢區、浙江紹興市兩地的探索,希望給其他地方帶來啟發。
奉賢:離地不失地,離房不失房
離都市很近,這是上海市奉賢區西渡街道益民村最明顯的區位優勢。益民村作為奉賢北大門,北有金海公路隧道,到徐家匯僅需半個小時;南有S4大葉路出口,直通浙江。
在上海奉賢區,像益民村這樣的村子不少,年輕人一般都在當地的城鎮或者中心城區生活,村里常住人群大多是老年人,占比高達70%,由此產生了大量閑置宅基地和空閑農房,如何盤活它們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奉賢區的做法是充分挖掘各村的優勢和特色,讓農民離地不失地,離房不失房,真正得實惠。
“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膽子蠻大的。”64歲的吳寶興非常驕傲。2018年3月,益民村率先實行宅基地流轉的試點工作,在全村找點位,包括吳寶興在內的3戶自發要求試點,這3家均為三層小樓,每家都有400多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33平方米。
由于3家宅基房屋年久失修,村委會便嚴格按照占地面積不超,建筑面積按原先農民建房標準的政策要求將房屋推倒重建。由村里出資,設計、用料、顏色等均聽取戶主自己的意見,并鼓勵現場監工,保證房屋質量。
同時,考慮到當地農村的生活習慣,前面樓房作為公司總部入駐,樓房后面給老百姓留了兩間40平方米的小屋,樓房和小屋用綠化帶隔開。“書記、主任真的很細致,每個環節都讓我們參與。”61歲的何福祥說,“這個政策確實好。”
村里和老百姓簽下15年的流轉協議,租金每平米每五年遞增0.1元,即前1-5年,每天每平方米0.7元,6-10年為0.8元,最后5年為0.9元。15年后房屋還給老百姓,如果他們仍然愿意繼續流轉出租,就可以繼續簽協議,真正做到離地不失地,離房不失房。這樣算下來,平均每戶人家每年的租金收入可達10萬元。和以前兩三萬的租金相比,增收將近7萬元。隨后,村里進行招商引資,將房屋出租。
2019年4月23日,村里已成功和小翁雙杰工作室簽下5年的租賃協議,以每天每平方米1.5元的價格將其中一棟房屋出租,每年租金22萬元,從差價中賺取成本。“我們預想,3棟房子入駐的企業每年能創造500萬元的稅收,村里能有25萬元的稅收,15年后不僅能夠回收成本,還可以盈利。”村委會主任算了一筆賬。“放心,省事,省力,在家就能賺錢。”這是老百姓對村里政策最直接的理解。
村子利用距離市區近的區位優勢招商引資,吸引公司總部入駐農民的閑置庭院,既可以提高農民的租金收入,又可以增加稅收。按照奉賢區政策規定,區鎮兩級稅收實得部分全部留給村里,成為村集體收入的重要來源,村民除了租金,還能夠拿到集體分紅。“一庭院一總部”,可謂以庭院吸引公司總部,用公司總部推動庭院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益民村的試點工作是為了讓老百姓放心,也為了吸引更多的企業。村委會跟老百姓簽訂協議,再通過集體經濟組織的運營平臺招商引資。老百姓的收益得到切實保障,但村里的經營平臺卻承擔著不小的風險。
資金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前期需要投入,運營需要成本,村集體“家小業小”,村干部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豪情,卻沒有與此相匹配的底氣。因此,接下來以這樣的模式再進行流轉,資金不足成為最大的阻礙。
“下一步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我們希望能有更多民間資本的投入,引進國企,讓企業代資建房。”益民村黨總支書記顧中演說。如果有企業看中村里的點位,可以通過村里和老百姓協商。這樣,老百姓跟村里簽合同,村里和企業簽合同,雙方都有保障,都能安心。
完善的制度設計需要考量方方面面的風險,合同一簽就是15年,如果15年之內動遷怎么辦?益民村的做法是讓評估公司提前介入,對翻建之前的老房子評估,如果遇到動遷,老百姓按照老房子的評估結果得相應補償,增值部分歸村集體所有。(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