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村黨員志愿者在景區義務除草、打掃衛生。
弄騰村黨支部書記黃樹全(左)在村頭了解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博后村獲評“全省五椰級鄉村旅游點”后,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右)和村民跳竹竿舞慶祝。
編者按 年初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給鄉村旅游業按下了“暫停鍵”,一批剛剛吃上旅游飯的農民,飯碗受到不小的沖擊。當前,疫情已轉入常態化防控,鄉村旅游業也漸漸開始復蘇。如何避免因疫情防控的不確定性,給低收入農戶帶來致貧、返貧風險?近日,本報記者連線浙江三溪村、廣西弄騰村、海南博后村,這些主打“旅游牌”的鄉村在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下,從危機中尋找機遇,逐步打開了新局面。讓我們看看這三個村的做法。
浙江縉云縣三溪村:抓住機遇,實現業態升級
浙江縉云東部,括蒼山山谷里隱匿著一個千年古村,名喚“三溪”。獨居一隅的村子,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2017年,三溪鄉搶抓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打造了天門坪漂流、猛峰尖越野休閑運動基地。隨著旅游產業的興起,三溪村的名聲越來越響。2019年,三溪村承辦了省級生態運動會,成功打造了“三溪越野運動休閑小鎮”特色品牌。在村黨委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到鄉村旅游業發展紅利,村民開辦的農家樂也跟著旅游業興旺起來。
今年春節前,三溪村村民像往年一樣“備戰”旅游小高峰,可突如其來的疫情如同一盆冷水澆涼了村民們的熱情。1月20日,景區不得不暫時關閉,精心策劃的一系列主題活動一個個取消。據統計,截至4月底,全村旅游經營收入同比減少95%。“這幾年開農家樂,不用出去打工,還能照顧家里,真是一舉兩得,可今年一連幾個月沒賺到錢了!”回憶起幾個月前的困境,縉云縣三溪鄉三溪村農家樂老板項彩琴不勝唏噓。
“2019年村里接待全國各地游客4萬余人次,收入達400多萬元。”村黨委書記吳明軍介紹說,“興辦農家樂的幾戶人家,年收入平均達到30萬元以上。”生意連續幾個月“停擺”,村民們收入銳減,吳明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鄉村旅游不能半途而廢。吳明軍深知,“穩定人心”是第一步。他及時召集黨員群眾面對面交流。“長時間的‘禁足’,讓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更加強烈,鄉村游將是不二之選。”“最早、最快恢復的肯定是周邊游、短途游。”“休閑康養是今年轉型的一個重點。”“是危機也可能是一個轉機,長期來看更是一次轉型升級的機遇。”……一番話極大地提振了士氣。
為迎接“五一”長假,吳明軍專門邀請醫務人員及專業人士為民宿經營管理者指導,提升他們疫情防控、民宿管理、游客接待能力。村黨委主動整合現有資源,打破之前民宿、農家樂“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通過統一調配、抱團發展提高競爭力。“當前,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思想上不能松懈,措施上不能馬虎,才能給游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務。”吳明軍告訴記者。
為此,三溪村黨委專門設立了疫情隔離室,配足口罩、體溫計、消毒液等防疫物品,為民宿提供統一疫情防控服務。黨員吳旺木帶頭成立紅色服務隊,為各家民宿提供定期消殺等服務;三溪村第四黨支部書記朱來升已80多歲了,仍然堅持每天“上崗”為游客提供咨詢、分流等服務,“只要能為村里發展做貢獻,我非常樂意。”
同時,吳明軍還發動在外鄉賢宣傳推介,通過網絡等新媒體手段,提高三溪村知名度。
“五一”期間,三溪村迎來了今年第一批游客,“現在出游,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像滑草、攀巖這些戶外活動,游客比較放心。”一位來村里進行拓展訓練的團隊負責人陶林杰說。
村民也在重燃信心。在送走今年第一批客人后,項彩琴感慨,“有了第一批客人,就還會有其他客人,如果能在家賺錢,誰還舍得離開家啊?”
“這次疫情給了我們一個警醒,在接下來的旅游項目設置上,要融入更多農耕、教育、康養元素,把三溪村打造成一個團建拓展以及研學基地。”說起未來的發展,吳明軍信心滿滿。
本報通訊員 章如意 陳 慧
本報記者 周 妍
廣西大化縣弄騰村:“閑”時不閑,為“疫”后發展熱身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神仙莫奈何”這個順口溜,道出了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鄉弄騰村的特點。弄騰村,距縣城76公里,耕地面積少,貧困人口多,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優勢。
弄騰村全村總耕地面積僅1010畝,下轄30個村民小組共756戶305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2戶2207人,目前有58戶257人尚未脫貧。而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4A級景區主要景點就在弄騰村。近年來,村黨總支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開拓精神,帶領村民在大石山區石頭縫里,闖出了一條旅游致富路。僅橋圩屯就相繼建成5家農家樂,不但兼售土特產,還帶動周邊貧困戶和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業。如今,以農家樂、鄉村旅館為特色的瑤族鄉村旅游漸漸名聲在外,全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達300多萬元,瑤族同胞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受疫情的影響,弄騰村旅游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60%以上。隨著疫情防控向常態化轉變,弄騰村黨總支想方設法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積極研究旅游業復蘇對策,努力轉危為機。
“村黨總支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整合經營主體、優化服務、強化管理、加強軟硬件條件等,幫助經營業主度過難關。”弄騰村黨總支書記黃樹全說。
業主藍芳靈利用防疫空閑期,先后投入65萬元升級布努人家農家樂,新裝修15間客房,配套空調等設施,升級改造自家的經營場所和住宿條件,為“升溫”后游客量增加提前熱身。同時,她還投入10多萬元,采購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家的農副產品加工包裝,外銷收入達20多萬元。“我從貧困戶韋成益家收購青皮黃豆600斤、黑豆400斤、土雞379斤,韋成益收入11370元。”
和藍芳靈一樣,“瑤香里農家樂”老板韋忠偉,疫情期間也投入3萬多元采購貧困戶農副產品,利用微信平臺外銷。“現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已不影響農產品銷售,只要給村里的電商平臺負責人打一個電話,老板就上門收購。”每天上午10時左右,郵政物流車會按時出現,將村里的農副產品運出大山,給很多貧困戶家庭帶來了希望。
讓人欣喜的是,5月以來,村里的游客數量已呈上升趨勢。對于弄騰村“疫”后發展,村黨總支書記黃樹全說,村里將持續鞏固鄉村旅游脫貧成果,計劃在橋圩、弄騰、權必3個屯,流轉土地修建休閑涼亭,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四星級鄉村旅游區;還計劃設置多個公益性崗位,對新開發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和公廁進行日常保潔,為游客創造更衛生的旅游環境。
大化縣文化體育旅游局局長韋建祿透露,弄騰村將創建鄉村旅游示范點,規劃汽車營地、自行車賽道、研學基地、龍脊步道等項目建設,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發展體驗式農家游,培育一批更適應未來市場需求的旅游項目,還將積極引導群眾發展本地土特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本報通訊員 黃 煉 韋艷華
本報記者 倪 敏
海南三亞市博后村:一手做強精品 一手做大規模
今年5月,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被評為“全省五椰級鄉村旅游點”。看著掛在村委會墻上的獎牌,博后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很是開心。這塊獎牌得之不易,不僅因為獎牌含金量高、獲評難度大,更因為在遭遇疫情大考的重壓之下,博后村仍然贏得了這份榮譽。
博后村毗鄰亞龍灣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是一個黎族聚居區。該村三面環山,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6畝且多為鹽堿地,稻谷產量低,村民人均收入低。2017年,三亞市政府重新定位博后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截至去年底,博后村共有民宿39家,客房1100多間,客房全年入住率超過65%,旺季更是一房難求。村里的民宿風格迥異,有現代主題風、北歐簡約風、中國古風等,很多民宿被評為“海南省品牌民宿”“海南省十佳民宿”,博后村也成了小有名氣的網紅民宿村。
村民譚中仙是博后村首批“吃螃蟹”的人。2017年,譚中仙開辦了“海納捷”民宿,經過3年多的精心運營,民宿建立了口碑,吸引了很多新老客戶,年純收入超過150萬元。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博后村的民宿產業帶來沉重打擊,譚中仙告訴記者,要在往年,訂單應該從春節一直排到6月份,但因為疫情,他家所有訂單都無條件取消了。
疫情發生后,博后村所有民宿店主響應號召,免費退單、暫停營業,僅春節小長假,因疫情取消的訂單金額就高達600多萬元。
疫情期間,村黨支部在村口設置了6個防控點,實行全村封閉管理,不少民宿店主主動到防控點值班。因防控監測工作到位,博后村無一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同時,村黨支部對照“五椰級鄉村旅游點”創建標準,整體改造博后村環境,提升基礎設施檔次,增加了觀鳥、露營等戶外休閑項目;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兩委”則逐戶走訪各家民宿,了解有無資金等方面困難,動員他們利用這段時間裝修改造,提升住宿品質。
3月3日,博后村民宿正式復產復工。3月6日,譚中仙的店里迎來第一批客人。全村的民宿入住率也在逐漸上升,4月份增長至60%左右。到了“五一”小長假,全村民宿整體入住率達到90%,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網紅民宿幾乎全部滿房。年初才開業的北歐風民宿“莫言莫語”這期間入住率達96%,“村里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好,客人來玩得放心、開心,我們已經小賺一筆了。”店主鄧進喜笑著說。
李人達介紹,目前全村民宿已有44家。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時,他們將走“精品化、個性化、規模化”發展道路。前段時間,他們申請成立了三亞吉陽區民宿協會及其黨支部,目的是通過黨建引領,統一管理,設置準入門檻,解決村內民宿經營過程中出現的低價傾銷、同質化等諸多問題。“我們希望通過規范管理、合理指導,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真正讓鄉村民宿點亮鄉村經濟,撬動產業升級。”李人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