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鄉鎮打造成鄉村的經濟中心、服務中心、文化中心、治理中心和黨建中心,近日,福建省泉州市出臺《鄉村振興整鎮推進的指導意見》,以“整鎮推進”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具有泉州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按照“強鎮引領、以鎮帶村、連村成線、村興民富”的思路,到2022年底,泉州市將培育21個不同類型的“整鎮推進”“五好”示范鄉鎮;2023年起,各縣每年按鄉鎮總量的15%比例推廣培育;到2025年,全市60%以上鄉鎮達到“整鎮推進”評價要求;至2030年,全市所有鄉鎮達到“整鎮推進”發展水平,與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銜接。
“整鎮推進”著力拓展“一中心”,堅持對標“三全”原則。“把鄉鎮建設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推動鎮村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堅持做到全鎮域統籌,鎮村項目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做到全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基層的首創精神和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致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工作格局;做到全方位振興,全面落實鄉村振興“20字”的總要求,推動落實“五大振興”。打造4個以上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00億元的重點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
明確“三類型”,差異培育“五好”鄉鎮。結合各鄉鎮的經濟、文化及地理條件,把全市133個鄉鎮分為三種類型,其中城鄉融合型31個、工貿帶動型41個、農業生態型61個。圍繞富民產業發展好、鄉村建設提升好、鄉村文化傳承好、治理能力建設好、黨建統領發揮好,差異化制定“整鎮推進”“五好”鄉鎮發展評價體系,提出68項共性指標和60項差異指標。在裸房整治率方面,城鄉融合型達到95%以上,工貿帶動型達到90%以上,農業生態型達到85%以上,打造一批具有閩南特色的街區、民居集群。
聚焦“五抓手”,系統推進“五大”工程。緊盯重點和短板,分階段培育試點鄉鎮,累進制推動村村晉檔,抱團式壯大集體經濟,片區化推進風貌管控,創新性探索建設模式等五大抓手。以2022年和2025年為重要節點,策劃形成強鎮引領“678”示范工程、以鎮帶村“123”升級工程、村興民富“251”增收工程、裸房整治“133”清零工程、共建共享“1+3”結對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參照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規模指引,分別逐級晉檔到1.0版、2.0版、3.0版,各鄉鎮50%以上村達到2.0版,全市所有村實現1.0版全覆蓋。
突出“三強化”,落實落細“六項”舉措。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強化責任落實、強化要素保障、強化實績考核。市級財政整合10億元涉農資金,其中3億元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切塊用于“整鎮推進”。通過現場推動、政策傾斜、組團駐鎮、以獎代補、盤活用地、典型帶動六項舉措,推動組織、政策、人才、資金、用地、宣傳等各類資源落地見效。通過抱團式壯大集體經濟,預計到2025年,全市約2000個村中,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村達到30%以上,100萬元以上村達到300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