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季末,重慶市潼南區雙江鎮金龍社區的群眾,便三五成群湊到便民服務中心,拿出手機拍下“鄉村治理排行榜”上各自排名情況。據悉,該社區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既激勵先進又鞭策后進,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小積分發揮了大作用。
“剛開始推行黨員積分制時,黨支部‘三催四請’,不少人就是不感興趣。”社區黨支部書記劉小剛說,2020年7月參加潼南區委組織部舉辦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示范培訓班,將一些先進村莊治理的好做法引了進來。回到社區,劉小剛同社區“兩委”班子商議,決定把積分制管理對象覆蓋到全體群眾,把社區治理中各項事務轉化為量化指標,對黨員、群眾日常行為進行評價積分,形成激勵約束機制。
第一步是為黨員隊伍畫出“標準像”。“黨員隊伍管理不能像以前一樣搞‘一鍋煮’。”劉小剛介紹,根據社區所有黨員的年齡、職業、身體狀況等情況,將黨員隊伍劃分為4類:長期外出流動黨員、在村任職黨員、有生產能力黨員和失能黨員。由此制定黨員管理積分“正負清單”48項,涵蓋志愿服務、扶貧濟困、創業就業、鄉風文明等。
第二步是制定適合廣大群眾的積分標準。社區“兩委”通過院壩會、走訪入戶、調查問卷等形式,記錄群眾的痛點難點,反復討論研究后,制定《金龍社區鄉村治理積分制推廣運用實施細則》,確立了環境衛生、家風建設、鄰里關系3大項24條積分標準。
標準確定了,關鍵在落實。為了打消大家“積分制就是做做樣子、走走形式”的疑慮,社區“兩委”確立了“黨員先行、帶動群眾”的策略,讓黨員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黨員大會上,全體黨員“約法三章”,除失能黨員外,都參加積分管理,“一月一評比、一季一公示”。社區根據積分排名情況,授予“黨員文明示范戶”“黨員創業示范戶”“黨員衛生示范戶”等流動獎牌。同時,將積分情況作為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內容,對積分不達標的黨員,取消其評優評先資格,并由社區黨支部書記專門約談提醒;預備黨員積分達不到80分的,延期轉正。社區還設立了積分超市,黨員憑積分可兌換牙膏、肥皂、米、油等生活物品。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黨員們的精氣神上來了,群眾也改變了觀望態度。對于在家群眾,以10-15戶為一個網格,由社區干部、黨員中心戶、居民小組長、婦女小組長等擔任網格長,負責日常管理。由社區出面,組建評分組,每月現場評分、計分。
“莫看就是公示欄上各人名字后頭加減一下數字,對社區的發展變化影響大得很!”劉小剛自豪地說。過去,不少村民不重視院落環境衛生。積分制實施后,群眾門前普遍設立了“三包”責任區,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污水管網接入化糞池,社區衛生有了極大的改善。
積分制更把社區“兩委”和黨員群眾的心綁在了一塊。6名黨員致富能手領辦專業合作社,發展花椒、南瓜、特色果蔬1400畝,輻射帶動20多戶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2200余元;7名老黨員主動請纓,主持紅白理事會、居民議事會,在鄉村治理、鄰里調解等工作中建言獻策、發揮余熱……
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后,金龍社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去年,金龍社區還成功申報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確立了黨建工作示范村、紅色教育品牌村、集體經濟發達村、村級治理模范村、鄉村振興樣板村“五村同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