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高凌(左)幫助村民干農活
2019年7月,汽車在228國道上一路狂奔,在小道盡頭拐了一個彎,緩緩停在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琯頭鎮長門村委會門前。從這一刻起,我告別“象牙塔”,成為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成為一名“長門人”。
到長門后,我接手的第一件大事是2012年的“遺留”項目。當時因建設福州東南繞城公路連江段,置換了26.14畝地,安置長門村拆遷戶。由于拆遷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各方協商先以貨幣補償的方式簽訂安置協議,征地補償手續一直沒有辦理。隨著時間流逝,村民們對于安置地的訴求越來越迫切。由于時間久遠,需要補辦的材料較多,手續非常繁瑣,擱置至今。
再難的事總要去做,手續繁瑣更不能往后拖,越拖越被動。我主動把這件事攬在手里。在村干部的支持下,我一次次跑鎮里,一趟趟敲響縣里有關部門辦公室的門……時間長了,許多領導都知道長門村有一個抱著材料奔跑的小姑娘了。就這樣,前前后后76天跑了53趟,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終于跑下來了。看著村民臉上藏不住的笑容,我覺得付出的汗水值了,曾經受過的委屈也一掃而空。
村里沒有多少大事,但事關老百姓的都不是小事。為解決村民飲水問題,村里決定對三坑溪水庫進行擴容。水庫在小山溝里,汽車開到山腳下,再步行通過一段狹長的山間小路,跨過幾塊鏤空的石板。有些許恐高的我,跟著幾位村干部撥開雜草,小心翼翼地踩上石板,幾番到水庫查看儲水情況,就地商議對策。回到平地上,看著鞋幫子上的泥,手心里攥出的薄汗,心臟還“撲通撲通”地直跳。村書記笑著對我說,“腳上有點泥,這才是到農村工作該有的樣子啊。”當我一次次走在田間地頭,一次次入戶與村民談天說地時,我慢慢感覺他們不再對我“另眼相看”,他們有難事也會對我說。
“依妹啊,我的電話沒聲音啊,好像壞了,今晚我兒子要打電話給我的。”一天,我正準備下班,陳奶奶焦急地找到我。陳奶奶今年88歲了,她的兒子遠在美國,每周二定時通電話。我和陳奶奶一起來到她家,檢查后找不到問題出在哪里,于是聯系電信工作人員盡快前來維修。在等待過程中,我和她聊家長里短,耐心安撫陳奶奶。電話修好了,陳奶奶如愿以償接到了兒子的電話,她拉著我的手遲遲不肯松開。
基層工作沒有轟轟烈烈,更多的是瑣碎的雜事和平淡的生活。我也許只是略盡一些微薄之力,卻在這些點滴小事中逐漸贏得了村民的信任,這讓我感慨萬千,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兩載時光須臾過,我也漸漸融入這座村莊,褪去初到村時的亢奮,仍懷赤子之心,向光而行。當我的青春遇見農村,在逐夢的路上,鄉間田野就是我所向往的“詩與遠方”。 (作者為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琯頭鎮長門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謝高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