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瑩幫村民收玉米
2020年9月,作為一名選調生,我來到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東屏街道徐溪社區接受鍛煉,擔任社區副書記。不知不覺間,基層工作已近10個月,朝暮寒暑,風雨霜晴,徐溪已然成為我在南京除母校南大外的第二處精神家園。
記得送崗那天,社區書記賀秋冬一路向我介紹徐溪的基本情況。這是一個涉農社區,也是東屏最靠近溧水城區的地方,寧杭高速、高鐵穿境而過。社區原有25個自然村,拆掉15個,還剩10個未拆遷,加上1個安置小區,共有5135位村民。我一直把這些數字深深記在心里,因為5000多村民都是可親可感的人,他們就是我的服務對象。田連阡陌,萬家燈火,他們的安危冷暖需要我用心用情守護。
在社區的每一天,我都過得很充實。和大家一起并肩打了幾場硬仗,我深深體會到基層的艱辛與不易,更體會到團結協作的成就感。參與人口普查,安置小區居民聽我說話不是本地口音,警惕地將門關上,在本地干部的幫助下,我才贏得了村民的配合。連續3個多月的文明城市創建測評,標準高要求嚴,每一塊展板、每一個角落、每一項指標,都要一一較勁、好上加好。
安置小區的村民,生活方式發生極大轉變,從農家小院變成樓上樓下,老年人也特別多。我參與組織策劃了豐富精彩的活動,包括重陽義診、老年培訓班、文藝演出等。每每看到村民臉上的笑容,我就知道活動觸摸到村民的需求“點”了,非常開心。
我收獲最大的也是感觸最深的,是去年冬季開始的社區“兩委”換屆,我全程參與、全力以赴。從公告上墻到確保黨員、村民參與選舉,每一個環節我都下足了“繡花”功夫。村委會選舉當天,氣溫零下6度,我凌晨5點起床準備,等忙完所有事情,累得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就睡著了。但看著成功換屆后,一個曾經因為拆遷激化矛盾的重點村、難點村,變成了黨組織凝聚力強,干群關系融洽的和睦村,自信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這里的土地寧靜美好,這里的人民溫良勤勉。我聽從內心的召喚來到這里,越是深入大地阡陌、人們的生活,就越感到來得對、來得值、來得好。我當腳踏實地,日積跬步,在偉大中國夢里定位人生價值!(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東屏街道徐溪社區副書記 夏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