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苗山的年輕一代,我將背靠苗山,扎根苗寨,繼續努力奮斗!”剛剛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的廣西融水縣江門村村主任楊寧,向家鄉父老鄉親們表示。
楊寧(右)和百姓交流
2010年以來,楊寧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心聲。85后的她,扎根融水小山村江門村,創下村里多個“第一”:2010年成為江門村的第一個女大學生村干部,一干就是兩屆;2017年,成為安陲鄉第一個女性村委會主任;2018年,江門村村民們第一次自發以跳芒篙舞形式慶祝“三八”婦女節,并讓楊寧扮成“芒篙”,這也是融水第一個“女芒篙”。“芒篙”是苗族民間傳說中一種威力無比的山神,舊時由于重男輕女觀念,“芒篙”都由男性扮演,“過去祖輩們常年向‘芒篙’祈福,其實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是黨的好政策、黨的好干部。”實實在在的脫貧成效,徹底改變了鄉親們陳舊的思想觀念,大家把致富的希望放在年輕能干的楊寧身上。
2010年,江門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2016年,江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95戶327人,貧困發生率為20%;2019年底,江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僅剩1戶1人,貧困發生率為0.05%。村莊巨變的背后,鐫刻著一名返鄉大學生與鄉親們共同創業的奮斗故事。
2010年,楊寧從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后,有多家用人單位錄用她,但多病的奶奶令她放心不下,她選擇回家鄉當村干部。回到老家,她聽得最多的卻是這樣一句話:“山里的大學生都往外跑,你倒好,從山外跑回來!”
在校期間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楊寧,深知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到任第一天,她細心地換上一雙解放鞋,走村入戶,日子久了,村民們樸實的一句話,讓她心里暖暖的:“這個阿妹不錯,懂得穿解放鞋,是個做事的人。”村委會附近住著很多空巢老人,2011年有關部門安排給符合條件的老人申請低保,楊寧負責幫老人填寫申請資料,連續兩天加班,忙完后的第二天一早,楊寧又跟村干部一起下村,傍晚剛回到村委會,就有一名老人向她連聲道謝,還塞給她一個桔子。看著她摸不著頭腦的樣子,工作人員透露說:“老人來辦公室好幾趟了,說你連夜幫她填表,要謝謝你。”楊寧攥著橘子,雙眼濕潤了,雖然只是舉手之勞,可鄉親們卻記在心上,讓她越發感到自己工作的價值所在。
經過一年多大學生村干部的歷練,楊寧收獲了自信。2011年村“兩委”換屆選舉時,她決定參選。但當時有些村民卻心存顧慮,“她是來鍍金的,最終還是要走的。”首次參選受挫。
但這并沒有影響楊寧留在大山、帶領村民干一番事業的決心。2012年,楊寧注意到村里不少留守兒童滿大街跑沒人管,便動員在街上開店的親戚,建起“留守兒童之家”,自己每天抽出時間輔導孩子功課,還一直資助隔壁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個小孩的學費。2013年,楊寧組織了一次“安陲鄉在外大學生夏令營”,近10名大學生回村與留守兒童們一起歡度暑假,10多天的活動成為村民們津津樂道的創舉。
在安陲鄉,漫山遍野的竹子是唾手可得的資源,但收購價很低。為此,剛到江門村工作的楊寧除了自費到廣東等地尋找商家,還建起了竹子收購點,提高收購價格,僅賣竹一項,農戶每年就能收入1萬多元。
考慮到竹子產業收益周期較長,楊寧開始探索更優質的產業項目。2014年,她說服在市里工作的同學回來,一起流轉了50多畝荒地試種高山辣椒,只因當年雨水不斷,倆人各自虧了10多萬元。“年輕就是本錢!摔倒了還可以站起來。”楊寧沒有氣餒,繼續探索富民之路。
這次被她“盯”上的是西瓜。江門村晝夜溫差大,種出的西瓜品質很好。2016年,楊寧組織留守婦女成立了“苗阿嫂”種養專業合作社,將每畝地的收益從過去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1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此增收脫貧。同時,她帶領安陲鄉386戶農戶種植了613畝高山紫玉香糯,采用“稻+鴨+魚”模式種植,每畝增收1500多元。后來,江門村的村民還陸續種起了高山水果、蔬菜以及生態水稻,特色產業在江門村落地。
緊盯市場風口的楊寧,走在不斷探索的路上。2016年夏,一位大嫂挑著西瓜在鄉鎮街道上挨家挨戶兜售,雖然很辛苦,但一天也賣不出多少。為了幫助瓜農銷售西瓜,楊寧在微信朋友圈打出了“泉水灌溉的高山西瓜”招牌,贏得用戶青睞。受此啟發,她開始通過網絡推廣村里的農副產品,傳播苗山的美食和文化,動員6名大學生村官成立融水縣大學生村官創業聯盟,建起“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和微信公眾號。4年間“苗村倌”共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900多萬元,為江門村村集體增收7萬余元。
為了讓大苗山的特色農產品走得更遠,今年楊寧出資建設了扶貧加工車間,對村里的農產品進行標準化深加工,并通過網絡平臺銷售。
“獲得榮譽,是我奮斗的新起點。”楊寧說,老百姓給我感動,教會我感恩。我將帶領他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