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筑牢“防貧壩”,像抓脫貧一樣抓好防貧,借助大數據,健全防貧預警機制,確保高質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多虧有了防貧機制,河北魏縣房小莊村村民房向魁從返貧線上被拉了回來。房向魁剛脫了貧,他的妻子就查出大病,報銷后還自付了5萬多元。支出驟增拉響了返貧警報,4萬多元“防貧保”打入老房卡里,幫扶干部一對一幫扶,小額信貸助其養羊……一套政策組合拳出手,負擔輕了,房向魁又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在河北邯鄲,事前預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一整套防貧機制為貧困人口脫貧托穩了底。2019年以來,全市沒發生一戶脫貧戶返貧。
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既要消除貧困存量,又要防止貧困增量,穩定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近年來,各地建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促進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成效明顯。但也要看到,已脫貧的地區和人口中,有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有的就業不夠穩定,因病、因災等返貧風險仍然存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存在致貧風險。進一步提高脫貧攻堅的成色和質量,需要盡快完善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
下好先手棋,未貧先防。脫貧重在精準,防貧也同樣需要精準。無論是不穩定脫貧戶還是低收入邊緣戶,返貧致貧發生的時間、原因都存在不確定性,這就需要進一步健全防貧預警機制。要借助大數據的“慧眼”,緊盯就醫、上學、工資性收入等數據,篩查出支出驟增、收入驟減的對象,及時拉響警報、跟進幫扶。除了“自上而下”的大數據篩查,還要努力擴寬群眾申報、干部走訪排查等“自下而上”的途徑,雙向結合,將返貧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織密織牢保障網,返貧才能防得住。要進一步完善大病補充保險、社會救助、政府兜底保障等政策機制,同時對癥下藥消除返貧風險點。比如,針對農戶看病報銷后自付費用高,扶貧產業遭災或市場波動劇烈造成較大損失等風險源,一些地方設立防貧基金化解風險。再如,一些地方政府和保險機構合作推出防貧保險,農民因疾病、意外、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收入達到賠付條件時,均可申請理賠,這樣擴充了保障覆蓋面,提升了防貧有效性。
立足根本謀長遠。防止返貧,靠政策、靠保險等減少支出是重要方面,但根本之策還在于激發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能力,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一方面,多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政策措施,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訓,提升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技能,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人融入產業鏈,讓貧困群眾端牢產業碗,吃上技術飯。只有貧困群眾自主脫貧能力強起來,脫貧穩定性才會更高。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階段,要一鼓作氣,完成剩余脫貧任務,精準發力,筑牢“防貧壩”,像抓脫貧一樣抓好防貧,確保高質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