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江,貴州省習水縣回龍鎮周家村人,1967年出生,一名地地道道的“鄉村提調官”。
第一次見到他,他穿著一身迷彩服,正忙活著給他牛場里的牛“張羅”喂食。盡管寒冬臘月,但額頭上已沁出一層汗珠,他無所謂地揮揮手抹掉,轉眼間又騎著他的小三輪趕赴下一個需要他的地方。村里的同志告訴我,這就是槽門組的“鄉村提調官”——劉德江。
在黔北傳統的鄉土社會中,德高望重的人在當地人的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些類似于鄉村能人的“鄉村提調官”,是助推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為充分發揮“鄉村提調官”熟親情、熟人情、熟地情的優勢,組建黨組織領導下的“鄉村提調官”隊伍,積極引導鄉風文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通過“組摸排—村招聘—鎮審核—縣備案”選聘流程,將政治思想好、群眾威望高、奉獻意識強、服務能力佳、形象作風優的劉德江,選聘為了“鄉村提調官”,回龍鎮黨委政府還為其開展了集中培訓并頒發證書。他所在的村組內大事小事,大家都愿意私下來請他出面協調,從鄰里糾紛到紅白喜事的“張羅”,他也總是不厭其煩向村民解答,盡心為民眾辦事。
眾志成城扶弱濟困見提調
“劉提調,有件事想找您商量一下。”傍晚,劉雄的兄弟敲響了劉德江家里的門。
劉德江見他神情急切,忙邀他進屋詢問。原來,劉雄被檢查出腦瘤,需要動手術,但醫療費用數額較大(10萬余元),這筆錢對于他的家庭來說,根本無力承擔(劉雄離異,自己拖著3個未成年的孩子,大女兒上大學,二女兒和小兒子上初中,家中還有一個70歲的父親需要照顧)。聽到這,劉德江眉頭緊鎖,既憂心劉雄的病情,也愁惱錢的著落。
想到劉雄平日里的為人,誰家有個要緊事,他總是義不容辭,劉德江心里有了主意。他安撫好來人的情緒,坐在沙發上思索片刻后,召集了組里幾名熱心公益的群眾,經過商議,他們組成了籌備委員會,并以提調官的身份,在槽門組的微信群里編輯了一封捐款倡議書,希望大家能夠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劉雄家里渡過難關。信息一經發出,群里的人紛紛響應,短短幾個小時內,便收到善款7萬余元,其余少部分費用則由患者親人解決。
很快,劉德江就將這筆錢交到劉雄手中,告訴他安心治病,無論什么時候還有槽門組幾十戶人家在背后幫襯著。如今,正是靠著這筆“救命錢”,康復出院的劉雄始終記得微信群里的善意,力所能及幫親友和地鄰們做些小事。
這也是劉德江希望看見的,一個團結、互助、友愛的大家庭。他認為,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那組內想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而作為鄉村提調官的他,更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將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村組聯歡文化育民看提調
“我是2013年被推選為村民組長,當時我養了二十幾頭牛,其實是沒有多余的精力來處理組上的事,逐漸干的公益事情多了,也自然成了民間群眾信服的鄉村提調官。曾記得鄉親們每次都推選我作為村民組長。于是,我出于公心就提了兩個苛刻的條件:一是年滿60歲的人參加群眾會,可以旁聽,但不可以發表過多意見。二是每次群眾會必須是家里主事的人來參加。本來是想讓他們會知難而退,但是他們依然認同我是最合適的人選。”劉德江回憶道。
當選村民組長后,劉德江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組內修建文化廣場,這既方便民眾休閑、娛樂、健身,又可以解決組內停車難的問題。
對于當時來說,這是一個大工程。首先是選址,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資金如何解決。不過這對于劉德江來說,并不是難題。他在外走南闖北幾十年,吃了很多苦頭,也碰了不少壁,也都咬咬牙挺了過來,知難而退從來就不是他的處事方式。
他深思熟慮許久后,便召集人選組建籌委會。籌委會在群眾會上提出修建文化廣場的想法,先爭得大家的同意后,再采取逐個擊破的方法。對于被征地的農戶,因為先前已經在會上表達贊同意見,如今也不愿做一個言而無信的人。至于資金,劉德江的想法是,有錢的人家多出點錢,沒錢的人家多出點力,他帶頭拿出1萬元,很快,選址和資金都有了著落。
文化廣場建成后,恰逢新春,劉德江組織群眾辦了個團圓年,家家戶戶相聚在新建的場地上,那場面,熱鬧極了!如今的文化廣場依然是組內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組內都會自發組織一場“聯歡晚會”!
巧解難題項目建設靠提調
要想富,先修路。見識了外面世界的繁華景象,劉德江深知要讓槽門組發展起來,首要的就是解決組內交通不便利的問題。蜿蜒的小路七扭八拐,窄得容不下兩個人并排走,更別提交通工具的通行,這嚴重制約了農民日常的生產積極性。
有了想法,劉德江很快就行動起來。他來到村委會,向村里詳細說明他的計劃,希望能夠爭取到項目支持。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村委會也積極對接上級部門爭取資金。于是,劉德江便著手解決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
目前規劃的路線涉及到幾戶人家的土地,但其中一戶人家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男主人家表示他并不是不支持組內的發展,但不能占他的土地。見狀,劉德江和籌委會的幾人主動上門與之交流。有時夜深了,還能看見劉德江的身影行走在夜色中,這是他第三次上門勸說無果了。
路,是一定要修的。劉德江心想,既然直攻不行,那便采取迂回戰術,先從女主人這邊入手,自家人說話到底是比外人更有說服力些。經過多次耐心的勸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終于,這塊硬骨頭被啃下來了。
“你心里的算盤撥得叮當響,我糾結我的一畝三分地,如果大家都想著自己,這事情就完全干不下去。”
抱團發展產業富民有提調
槽門組歷來就有養牛的傳統。當初劉德江回鄉創業,第一想法也是養牛。他自小跟隨舅舅學習獸醫的知識,在養牛上積累了不少經驗。當選為村民組長后,劉德江一方面忙活自己的牛場,空閑之余也時常思考槽門組的發展之路。他認為,農民如果只守著自己的土地過活,那談何發展?
他從來就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有了想法就要行動起來。他物色了幾個人選,與他們商量了自己的計劃——創立貴牛鄉有限公司,主要培育肥牛,希望以企業為引擎帶動本組經濟發展。聽完之后,幾個人一拍即合,但資金還有部分缺口。于是,劉德江找到槽門組的成功人士劉飛,希望他能入股貴牛鄉。劉飛很開心能有這個機會回饋家鄉,很痛快就答應了劉德江的入股請求。
不過辦企業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其中要考慮很多因素,場地選址、交通、牛的品種、銷路和市場,每個環節都需要慎重抉擇。為了解決牛的品種問題,劉德江一行人遠赴山東、重慶等地實地考察,輾轉各地后才定下引進品種。
養牛廠房即將竣工時,劉德江難掩內心的激動,他望著這片土地,不禁感慨道:再過段時間,首批牛就要入住新家了。而在貴牛鄉企業的帶動下,槽門組90%以上的農戶發展肉牛養殖,養殖規模達2400余頭,組內人均年純收入2萬元以上。
現在,受到市場的影響,育肥牛飼料成本增加,但出售肉牛的價格降低,養殖戶的獲利空間壓縮,劉德江又開始重新思考槽門組傳統養牛的轉型之路。他打算以貴牛鄉公司為試點,搶抓機遇、順勢而為,投資600多萬元,改肉牛養殖為能繁母牛養殖,通過自繁自養降低成本來增加收入。如果試點成功,再推廣到組內各養殖戶。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滿,躊躇滿志。
無私奉獻服務潤民用提調
一般,在貴州習水的農村會將農村紅白喜事的管事人,稱為“提調官”。他們在紅白喜事的安排上擁有絕對的號召力,小到桌凳碗筷的擺放,大到儀式流程的安排,都必須做到禮儀到位,符合地方民俗規定。因此,要做一個受村民尊重的提調官是很不容易的。
“要做好提調,首先是要有威望。如果大家不聽安排,那這場宴席就辦不下去。我們農村有句話,叫做‘一家有事百家憂’,大家心往一處想,事情才能順利進行。”
因此,劉德江和村民有條約定俗成的規矩:不強求在外務工的人趕回家到宴席上幫忙,在家的農戶多出力,等需要出錢的時候,在外的人為集體就能多出錢。
劉德江認為,年輕人就應該趁著年輕多掙錢,有了本錢才能更多為集體做貢獻。地鄰之間的互幫互助,不僅僅要體現在日常交往中,還應該在這些事情上相互理解。
他作為提調官對整場宴席的安排上。他將負責掌勺、上菜、洗碗的人員分成兩組,兩組人員輪流上陣,互不干擾。這樣做,宴席有條不紊地進行,人員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村民們對于他這樣的安排很是贊同。
“最后,要做好提調,一定不要有私心。不管是張三家,還是李四家,都要平等地去對待。因為你做的這件事別人都是看得到的。你這個提調是否公正得體,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是基層工作隊伍中普通的一員。十多年間,從村民組長到身兼“鄉村提調官”,他行事果斷的工作態度、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敢為人先的工作精神,獨樹一格,深受民眾的喜愛,劉德江始終在平凡的崗位上服務身邊的鄉親父老。
我合上本子結束今天的訪談,臨行前忍不住問了他一句:“叔,您就沒有遇到難題的時候嗎?”他笑了笑,思索片刻才說:“遇到難題,那就先干起來再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