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其凝聚力、戰斗力、組織力是否充分發揮,直接關系鄉村治理效果。必須激活農村基層組織“神經末梢”,建強黨在鄉村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以黨建引領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行”新型基層治理體系的建立,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組織建設,強鄉村治理“戰斗力”。要強陣地。突出制度建設、陣地建設、議事機制、政治生活、基層保障“五個規范”,推動鎮級黨校及分教點、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村民小組黨群服務站等黨建活動陣地建設,進一步健全村級活動場所服務群眾的功能,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堅強保障。要強組織。注重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激活黨組織“神經末梢”,通過大力實施“黨小組+網格化+信息化”的“一組兩化”黨建工作模式,抓好自然村和村民小組黨支部、地域黨小組、特色黨小組等建設,有效提高黨組織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等工作的覆蓋面。要強化流動黨支部建設,實施流動黨員“雙重組織管理模式”,使“流動黨員離鄉不離家”“流動不流失”。
聚才集賢,強鄉村治理“凝聚力”。要抓“頭雁”展翅。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嚴把選人用人關,大力選拔黨性強、致富水平高、服務意識優、作風好的黨員干部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嚴格執行駐村第一書記、黨建指導員等制度,以結對幫扶、一對一指導、現場跟學等形式,提高農村黨建水平。要嚴肅認真開展“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等黨內政治生活,全面加強政治理論和政策等方面學習,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抓黨員服務。推行黨員評星定級活動,充分發揮黨員“雙帶”作用,積極開展“戴黨徽、亮身份、踐承諾”等主題實踐活動,倡導黨員帶頭認領村內事務,帶領群眾投身鄉村振興新實踐,幫助群眾拓展致富渠道,增強致富技能,助推困難群眾提前脫貧,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要抓制度筑巢。強化立體化監管體系建設,建立農村基層組織“小微權力”清單,建立健全黨員首議制,“兩委”干部聯席會議、黨群聯席會議“兩個聯席會議制度”等,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強化村干部任前廉政談話、重要事項報告、黨風廉政建設、經濟審計等制度落實,加大對基層“小微權力”腐敗的懲處力度,促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制度創新,強鄉村治理“向心力”。要強機制探索。探索黨建引領“1+3”模式(黨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成立村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振興促進會、鄉賢理事會等各類組織,在發揮好黨支部和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者、行動者、示范者、整合者角色的基礎上,積極搭建各類組織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的平臺和渠道,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行”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讓群眾主動擔當鄉村治理的主力軍。要強依法治村。創新鄉村法治普及宣傳教育形式,發揮駐村法律顧問、司法所、綜治部門等進村入戶宣傳作用,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壯大農村專職調解員隊伍,切實做好重點領域、重要節點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真正將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重拳打擊村霸等黑惡勢力,形成壓倒性態勢,著力建設平安鄉村。要強鄉風培育。多方融合資源抓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修訂完善新時代村規民約,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家風、村風、黨風教育,以好家風帶村風促黨風,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作者系廣東省郁南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