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記人好得很,我們有啥子問題他都記在心上,我們舍不得他走啊!”在河南省商城縣河鳳橋鄉田灣村,第一書記李育軍的任期即將到期,父老鄉親們滿是不舍。
李育軍是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調研員,2017年11月到田灣村任第一書記。初入村時,村民們都不怎么“待見”他:上門走訪貧困戶,有的村民不讓他進門;好不容易進去了,群眾卻不愿意多說。
從不受“待見”到不舍得讓他離開,村民們態度“大反轉”的原因,要從李育軍為田灣村編織的“三色夢”說起。
李育軍(右)在幫助農戶干農活
筑牢“紅色夢”
田灣村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李育軍帶領村“兩委”打造“紅色文化村”,帶領干群凝心聚力脫貧致富。
李育軍克服困難,籌措資金新建占地20多畝的紅色文化公園,打造紅軍雕塑、五星廣場、革命史浮雕,新建黨員政治生活館,展示商城縣革命史、河鳳橋鄉發展史和田灣村變化史,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有故事、有記憶、有溫度的紅色文化。
之外,李育軍還積極開展各類黨建文化活動,組織黨員義工隊參加義務勞動,定期開展“文明家庭”“帶貧之星”“脫貧之星”等評比活動。在廣場舞、腰鼓隊等文化活動基礎上,引入太極拳等健康運動項目。每逢母親節、兒童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他都帶頭開展孝親敬老、關愛留守兒童等主題活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田灣村創造了“六個第一”:全縣第一個在文化廣場安裝大型液晶顯示屏、第一個新建村級紅色文化公園、第一個建立村級黨員政治生活館、第一個設施完備的村級學校操場、第一個建有兒童拓展訓練基地、第一個建成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發展“金色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田灣村拔掉窮根,李育軍致力于為田灣村“養幾只能下金蛋的母雞”。他積極爭取縣扶貧資金50萬元,增建一組光伏發電站,并網發電后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入20-30萬元。
為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李育軍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大力開發優勢特色資源。經過多次走訪調研,他了解到田灣村及周邊水竹資源豐富,但僅用于制作拖把桿,李育軍決定在田灣村創辦一家竹木加工廠。他先后到安徽金寨考察竹工藝,到浙江安吉購置機械,到鞏義市考察制炭設備,今年3月田灣村竹木加工廠建成投產。
“縣南邊鄉鎮的竹子都運到俺們這里來,加工后的竹簽啥的都能賣到外地,一點不愁銷路!”村民祝貞峰自豪地說。加工廠從竹簽、竹筷等簡易產品開始,逐漸開發生產竹制板材、工藝竹編,后來還上馬了竹炭加工設備。截至目前,加工廠創造收益40多萬元,解決了20多人的就業問題,4戶貧困戶徹底擺脫了貧困。
培育“綠色夢”
“真不敢想象,家鄉現在發展得這么好!”7月28日,外出歸鄉黨員熊世祥站在黨群服務中心發出如此感嘆。
田灣村的巨大改變,吸引外出務工的田灣村人返鄉創業。熊世祥聯合黨員熊興港、熊興偉共同投資1.35億元,搞起田園綜合體;祝貞峰成立藍康高科合作社,種植藍莓200畝;村干部黃守彬帶頭成立田灣田沁龍蝦養殖合作社;致富能人肖貴昌新建肖家寨生態園,發展果樹種植200畝,水面養殖100畝。
能人返鄉創業,激發了村子發展內生動力。李育軍按照“一村一品、一組一韻”的發展思路,請來專家規劃設計,實現村組點線、相互連通,連片打造示范點4處,把田灣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全域大公園,先后榮獲“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障基本示范村”“省級生態村”“扶貧開發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李書記一心一意為田灣謀發展,全村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村書記張太新說,鄉親們都舍不得他走啊!